中心动态
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
发布日期:2022-04-11 11:10:08 点击次数: 字号: [默认] [] [] []
摘要:铜为物之至精,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。不为风霜暴露改其形。——《汉书·律历志》据现有考古资料,中国青铜装饰纹饰最早见于夏代晚期。自商代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“铜为物之至精,

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。

不为风霜暴露改其形。”

——《汉书·律历志》

据现有考古资料,中国青铜装饰纹饰最早见于夏代晚期。自商代始,纹饰开始变得繁缛、神秘,主要种类包括动物纹(想象型与写实型)、几何纹与人物画像写实纹等,其中动物纹为青铜纹饰的主体。
 
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。动物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为写实动物型,以尊最多,像象尊、羊尊、牛尊等。
 

 

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、生动;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型,多有鸟首兽尊、鸟兽纹四足光觥等。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,多恐怖、怪诞、神秘为主。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兽面纹
兽面纹旧称饕餮纹,就是“龙生九子”中那个因为太好吃,把自己身体都吃掉的神兽。宋代人根据这个典故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、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为饕餮纹。
 
不过饕餮纹这个词限制在“有首无身”这样的定义,而此类许多纹饰是带有身体的,虽然身体一般很小很小,眼神不好的还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,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人家体形小,就忽略。所以现在学者们为了严谨,大都使用“兽面纹”名称。
 
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,两侧作对称排列,由眼睛、兽角、眉毛、耳朵、鼻子组成一张完整的脸,部分有左右展开的身躯和兽爪。兽面纹并不指向任何特定的动物,以角为例:有牛角、羊角、鹿角、龙角……形式也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,但是一双“炯炯有神”的大眼睛始终是它的重要标志。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
龙纹
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,龙纹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图像,基本贯穿了整个商周时期。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神兽,《说文解字》记载:“龙,鳞虫之长,能幽能明,能细能巨,能短能长,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。
 
”虽然在一千个古代人心中有一千种龙的样子,但在青铜器纹饰中,凡是体躯蜿曲如蛇,张口嘴唇外翻,带角的动物基本可归于龙纹。
 
由于龙纹流行时间很长,种类非常多,按照龙的形态可以大致分为:夔龙纹、顾龙纹、蟠龙纹、交龙纹、蟠虺纹等。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鸟纹
鸟纹在商、西周青铜器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纹饰。虽然传说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,玄鸟是商族重要的图腾,但是直到商代晚期,鸟纹也多数是作为辅助纹饰存在的。
 
商末周初作为主题装饰的鸟纹开始出现,西周中期前后达到全盛,以凤鸟纹为主题装饰成了时代潮流,这与周人将凤鸟视为吉祥之物有很大关系。西周晚期以后,可能随着周王室的衰微,鸟纹也一并衰落了。
 
鸟纹最明显的特点就向下弯钩形的鸟喙,以及脑袋上的角。鸟的尾部变化较多,有长尾、垂尾和分尾几种形式,有些会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鸟尾上散开的羽毛。
 
而西周盛行的凤鸟纹,在鸟的头部更是带有华丽的凤冠,有时垂于胸前,有时作长羽飘举状,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传说中神鸟的“仙气”。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其他动物纹
除了以上神话传说中的和艺术再加工的动物纹饰,青铜器上还有各种现实动物。比如蛇纹、虎纹、牛纹、羊纹、鹿纹、象纹、兔纹、鱼纹、龟纹、蝉纹、蟾蜍纹等。

 
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
变形动物纹

变形动物纹是指选取某种动物纹饰的部分结构进行艺术再加工,使纹饰更加简洁、抽象。这类纹饰有鳞纹、窃曲纹、波曲纹等。
 
鳞纹指取龙、蛇的鳞片排列组成的纹饰。有的像鱼鳞一样上下相叠,纵向交错排列,装饰于器物腹部;有的单个鳞片横向并列(也有作两层),构成带状纹饰,装饰于鼎和簋的腹部或圈足位置。这种纹饰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。
 
窃曲纹的纹饰形式比较复杂,但是特征很明显:每种图案的主要构成都是卷曲的细长条纹,这种纹饰在青铜器上往往连接成带状,装饰于器物的口沿下方或器盖边缘。从西周中期出现后,一直流行到春秋中期。多数青铜器研究者认为窃曲纹是由夔龙纹变形而来。
 
波曲纹又称“波带纹”、“环带纹”,形状如同一条宽阔的带子,呈现波浪状起伏的形象,波峰间的空隙常常填有动物形或几何形的线条,是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纹饰之一。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、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颂壶都在腹部及颈部饰波曲纹。

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【他山之玉】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


 

青铜器纹饰不是艺术家或匠人即兴的天才发明,它孕育于深厚的政治背景和浓郁的宗教氛围。当时社会多方面的本质性变革导致了王朝体制在古代中国的出现,同时也促成了青铜礼器及其装饰的问世。这一发展过程前后延续了一千五百余年,起始时间是公元前第四千纪后期,成形于公元前第二千纪之初。探明其发展线索和规律,会使青铜器纹饰所独有的功能与含义逐渐明晰。

青铜器纹饰的关键特征

根据我的理论,青铜时代早期的青铜器纹饰从本质上说,是将史前至商代、西周初期延续崇拜的动物神灵整合、同化、进而高度概括化的凝聚众神于一体的物象形式。青铜器装饰题材、构图和造型源自不同地域的多种考古学文化,它们在史前文化中的雏形显而易见……青铜器上纹饰并不是同时出现的,几何形图案、“兽面”和夔龙出现较早,其他的则相继问世。

 

作为形成阶段的二里头文化至早商时期,青铜器的纹饰是抽象的,从西周早期晚段至西周中期转型期,青铜器纹饰被再次抽象化。这一现象告诉我们,抽象的手法或许是糅合吸收不同文化的动物题材,进而创新出一种包罗万象、囊括和展现思想、宗教、政体与社会种种变化的最佳艺术形式。由于崇拜多种“动物”是史前至商王朝时期诸文化和群体的宗教信仰核心,青铜器又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最重要的礼器,因而对于青铜器纹饰的设计者来说,首要任务是发明一种或一套高度聚合性的图像,以概括和象征众多的祖先和神灵(包括自然神),并获得所有使用青铜礼器的个人和实体的认可。抽象化的“兽面”图像是达成此项任务的理想形式。它们并不清晰表现任何具体动物,却又通过其正视的头面、夸张的双目和简化而分布于两侧的躯体等元素涵盖了所有的“动物”。这种汲取各种动物成分、变形和规范化的、元素驳杂但形体高度概括化的图像,具有一种既可感知而又必须诉诸想象的神妙莫测的效果。这种设计既能使观者和使用者幻觉到自己崇拜的图像,如龙或牛,同时又能使他们体验到“兽面”所弥漫的凝聚众神的超级威慑力和感召力。这种超级神力正是王朝统治者所精心创设的,宣扬了王朝的权威和通神的能力,并为礼制网络体系内所有政治势力共同接受。兽面图像迎合了政治野心和新时代的需求,并很快成为王朝操纵宗教、礼仪乃至社会的得力政治工具。在西周转型时期,这种抽象化的艺术形式还有另一种目的:即淡化青铜器纹饰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原有含义。它通过将“兽面”解体和变形为难于辨认的图案,使人们忘却动物崇拜的习俗和商王朝对此信仰的权威性。青铜艺术的抽象表达方式承袭史前艺术面发展,并满足了青铜时代政治与宗教的需求。

 

青铜器纹饰和造型还有另外三大特征,它们滥觞于早商晚段,发达于商代晚期,而衰落于西周早期之后。首先,一种图案(例如兽面、夔龙或凤鸟),常常要聚集多种动物或它们的肢体和器官于一体,其形状包括爬虫、飞鸟、走兽各类动物。其次,几种至十余种动物图像时常共现于同一件青铜器,圆雕动物形器尤为典型。极尽想象的兽形器的造型本身与器表动物图案奇异巧妙的组合,展示出“野生世界”的灵性与生机。其形式与目的恰如其分地通过抽象手法将各种神灵融为一体。第三,器表装饰与兽形器的设计都着重于展现多重含义。这一点可以从“兽面”图案的构图上略见一斑,“兽面”的生物物种模棱两可,因此“兽面”既能使人联想到最高集合神主,同时又给沟通各地区文化的地方神祇留出了空间。在模式化的框架内,从某些具象特征略多因而具有某种可辨识性的“饕餮”或“兽面”更可看到这一特点。因之,观者和用器者可以自行判断这种隐晦的造型究竟是代表龙、蛇、虎、熊、鹿、羊、牛还是人面神灵。似乎图案的每种变体都有特定的关联性,例如与特定的仪式或与作器者的本族神灵相关。至于那些较“逼真”的图像,也笼罩着神圣光环,它们虽然稍有偏离“中性”的造型,但并非自然界的写生,也未违反上述的基本规则。



文章摘自:《另一种古史:青铜器纹饰、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》杨晓能(著),唐际根、孙亚冰(译)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08年10月第1版。

 

 

 

 

相关阅读

联系我们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文艺南路149号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
联系人:王伟    电话:029-83253909    手机:18629555692
邮箱:2128881595@qq.com
Copyright © 2020-2021 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陕ICP备2021000165号  技术支持:邦易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