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心动态

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——三国时期的币制(2)蜀汉币制

发布日期:2020-11-23 09:53:40 点击次数: 字号: [默认] [] [] []
摘要:影视剧中的刘备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蜀人用钱,喜于背面加刻阴文。此风源自东汉,至桓、灵之际转盛。蜀地自建安以来,钱背刻画,百年间几

影视剧中的刘备

影视剧中的诸葛亮

       蜀人用钱,喜于背面加刻阴文。此风源自东汉,至桓、灵之际转盛。蜀地自建安以来,钱背刻画,百年间几乎不曾间断。所添刻者,有数字、文字、图形乃至点或线,五花八门,花样繁多。后世几乎可以以有无花纹作为判断是否是蜀钱的一个标准。三国时期,蜀汉的货币最为复杂,这是因为地处西南边陲,小国寡民的蜀汉,始终面临曹魏和东吴的威胁,承受浩大的军费开支,被迫实行通货膨胀政策,铸造虚值大钱。蜀汉的货币不论在版式还是种类上,都很复杂。流传下来的货币,至少有4种。

       一是直百五铢。《三国志》记载刘备初取巴蜀时,因军用不足而犯愁。时为西曹掾的刘巴建议“但铸直百钱,平诸物价,令吏为官市,备从之”。遂于建安十九年(公元214)广铸直百钱,“以数月之间,府库充实”。刘备因是仓促间决定铸钱,乃挑选蜀钱旧范中较厚重的一种,加刻“直百”二字便开始钱。因此,“五铢”为原来的小篆,分列穿孔的左右;新刻的“直百”则为隶书,直列穿孔的上下,开创了隶书用于钱文的先河。一枚钱上用两种字体,亦以此钱为始。民间传说刘备当时铸钱乏铜,时间又紧迫,曾收取民间帐钩销毁改铸。虽轮郭俱全,粗壮阔大,但铸工粗糙,铜质因杂有他物而欠佳,不够美观。钱背多见模铸或镂刻的文字或数字符号。直百五铢大小轻重不等,初铸较厚重,后期减重,渐轻薄。另有背铸篆文“为”字的一种,相传为葛亮手笔。刘备白帝城托孤后,诸葛亮为安抚南方,便以犍为做基地筹措军需。犍为以产银闻名,自西汉以来就是四川与西南少数民族贸易的中心。诸葛亮因此选择在犍为铸钱,背纪“为”字,以便筹集物资。这是方孔钱中最早两面有文字的,也是最早的纪地钱。

直百五铢(背“为”)

直百、直一

       二是直百与直一。后主延熙三年(公元240)进行了一次币制改革,罢直百五铢、蜀五铢,改铸“直百”与“直一”,这两种钱币文字均为隶书,书法庄严敦厚,应为同一人所书。这是官铸隶书钱的第一种,开以后唐宋各代之风,是货币史上的又一创举。“直百”与“直一”两钱均光背,轮郭周正,铸工精良。“直百”钱初期颇为稳定,后来突然减重,大小轻重相差较大。“直一”钱早期不见踪迹,清代始有著录。因文献记载不详,旧谱中或将其归为刘备铸造。这完全不可能,因为刘备强调正统观念,铸钱必然是五铢。所以刘禹锡《蜀先主庙》诗曰:“势分三足鼎,业复五铢钱。”因此,“直一”钱无疑为后主所铸。

      三是传形五铢。所谓“传形五铢”,是指用五铢钱的范母所铸的钱,因此文字笔画都是相反的。正如蔡云《癖谈》所说:“传形如纸背传模,其文反;不特“五”在左,“铢”在右,铢字亦“朱”在左,“金”在右。”这种传形现象在半两钱中就有出现,五铢钱中也时有发现。因南朝萧梁时期的顾煊在其所著《钱谱》中云:“今所谓蜀钱,即传形五铢也。”遂将传形五铢专归于蜀汉,又称为“蜀五铢”,认为是建安二十四年(219)刘备占领汉中后所铸。其后千余年间,各家泉谱因循此说,几成定论。20世纪60年代,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2枚传形五铢,1982年陕西临潼东汉墓中又出土9枚传形五铢。传形五铢为“蜀五铢”专有形制之说遂被现代考古学所颠覆。

定平一百

        四是定平一百。定平一百历来有蜀钱、吴钱两种观点。有关钱文的解释及铸造原因,更是如迷雾般不得其解,定平一百被彭信威先生称为是中国钱币中最难解释的一种。实际上此钱正如蔡养吾先生所说应是蜀汉后主刘禅所铸。后主于景耀、炎兴年间(公元258~公元263)曾进行过一次币制改革,罢直百与直改铸定平一百。“定”者,法定之谓也。“平”者,与“值”通。“定平一百”意即“法定作价一百文的钱”。虽然标注是法定作价,但实际上却减重得非常厉害,初铸直径约16毫米,后减为13毫米,再减为10毫米,甚至见到仅有8毫米的。这一减重趋势充分体现了蜀汉灭亡之前国力江河日下的修状。因为汉代的十三州中,曹魏差不多占有九州,孙吴占有三州,蜀汉只有一州。虽是天府之地,但以一州之地与魏、吴相抗衡,也只能通过货币贬值的办法来筹措费用。因此,定平一百的减重就是不可避免的了。

图片来自网络
 

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
鉴定咨询电话:029-83253909  18629555692
网址:www.art-tasting.com
联系我们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文艺南路149号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
联系人:王伟    电话:029-83253909    手机:18629555692
邮箱:2128881595@qq.com
Copyright © 2020-2021 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陕ICP备2021000165号  技术支持:邦易科技